《港區國安法》淘空香港新聞自由

香港言論自由報告

第2章

對於有批評指《港區國安法》有礙新聞自由時,香港政府會予以反駁,稱香港傳媒機構的數目正不斷增加。它沒有提及的是,數目上升主要由於多了不少大陸媒體在香港設立辦事處;當局也不會提及,在本報告涵蓋的時期內,起碼有12間傳媒機構直接或間接因為實施國安法而結束經營(見表一)。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出現如此大量的傳媒倒閉,在香港是史無前例的。

最矚目的例子是,支持民主的《蘋果日報》停辦和多位資深記者因國安控罪而被捕。根據現有紀錄,十名新聞工作者及四間機構(見表二)因從事新聞工作,被當局根據國安法或《刑事罪行條例》的煽動罪加以起訴,一舉重創新聞自由。另外,還有八名人士因為他們在傳媒機構擔當的角色被拘捕或通緝。

正如作為國際記者聯會屬會的香港記者協會在過往的言論自由年報所指出,香港主要媒體之中,大約85%的東主及高層行政人員早被北京或香港政府所拉攏,而《蘋果日報》很明顯是個例外,隨着《蘋果日報》的倒閉,傳媒情況更為危險,這對仍在運作的傳媒,造成嚴重的寒蟬效應,也損害他們非常重要的監察角色。

Apple Daily journalists hold aloft the newspaper’s last edition outside their office on June 24, 2021. Unlike many other media outlets affected by the 2020 National Security Laws, Apple Daily’s staff were criminally charged and the newspaper was forced to close. Credit: Daniel Suen / AFP

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出現如此大量的傳媒倒閉,在香港是史無前例的。

《蘋果日報》之死

由黎智英創辦的《蘋果日報》及其母公司壹傳媒,是這次打壓行動中最備受針對的目標,該報於1995年創辦以來,便勇於批評中共,並且一直支持行政長官及立法會實行雙普選、在香港回歸紀念日舉行的反政府七一遊行丶2014年雨傘運動及2019年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運動等等,更經常嚴厲批評政府施政和揭露高官醜聞。

《蘋果日報》的取態令它吃盡苦果:該報記者被禁止到大陸採訪,也遭到廣告商有組織性的杯葛,部分記者更被起底。大陸媒體還不時發文批評,指責《蘋果日報》是抹黑香港聲譽的文宣機器,而黎智英則被指為「民族敗類」,充當「外國勢力反中亂港的政治工具」。

儘管政治及經濟壓力日漸增加,《蘋果日報》繼續運行無阻,直至2021年6月17日早上,國安執法當局出動超過五百名警務人員突擊搜查該報大樓,並拘捕5名主管和取走至少40台儲存有新聞材料的電腦。在時任保安局長、現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指令下,該報的銀行戶口被凍結,令該報陷入朝不保夕的財政狀況。據壹傳媒獨立董事祈福德(Mark Clifford)理解,壹傳媒其他帳戶雖然有錢支付緊急開支,但只要用來支付被凍結戶口通常支付的款項,港府便會把這些戶口也凍結。

大陸媒體還不時發文批評,指責《蘋果日報》是抹黑香港聲譽的文宣機器,而黎智英則被指為「民族敗類」,充當「外國勢力反中亂港的政治工具」。

搜捕行動之前一個月,李家超亦曾運用國安法來凍結《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持有逾七成、時值約三億港元(折合約3820萬美元)的壹傳媒股份和他名下三間公司的銀行戶口。也就是說,他不能如往常一樣,當《蘋果日報》有財政需要時出錢解困。

根據《港區國安法第43條實施細則》,保安局局長毋須法庭批准,只要有理由懷疑某人或機構損害國家安全,便有權下令凍結其資產,但作出命令的理由,卻沒有明確的標準。

銀行戶口被凍結的後果是該報出現資金短缺,無法支付薪酬、印刷物料以至其他費用,困難實在是無法克服。在這情況下,加上主筆被捕、記者大量流失,該報別無它法,只有結束營運了26年的報章。警方採取行動後一星期的2021年6月24日,《蘋果日報》出版了告別號,發行量達到破紀錄的一百萬份。

李家超試圖安撫公眾,指搜查行動不會影響新聞自由,強調執法行動無關新聞工作,而是要阻止有人「涉嫌利用新聞工作為工具,做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

負責國安行動的高級警司李桂華向在場記者表示,《蘋果日報》及其網上平台自2019年以來,發表三十多篇中英文文章,呼籲外國制裁香港和中國,但他未有再詳加解釋。令人不安的是,他指出,勾結境外勢力罪毋須傳媒有一個外國夥伴。該罪行的最高刑罰為終身監禁。

包括香港記者協會在內的八個傳媒工會及組織及發表聯合聲明,稱當局搜查及查封《蘋果日報》引發業界恐懼和恐慌,更擔心國安法或被「武器化」,用作對付新聞傳媒,從而製造寒蟬效應及自我審查。

英國、美國及歐盟都指出,警察的行動顯示國安法正用來鎮壓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美國更指稱,落案檢控的背後,具有政治動機。

也有人恐懼《蘋果日報》倒閉之後,再無法聽到異議的聲音。新聞學教授蘇鑰機說,敢言的反對聲音難以見容於其他仍然出版的報章,因為《蘋果日報》結業後,其他報紙更不會擔起社會批評者的角色。他的同事陳惜姿補充說,這代表香港再容不下反對聲音,而今次倒閉也衝擊大家對「一國兩制」管治方針的信心。

Current Hong Kong Chief Executive John Lee speaks to the media before an Executive Council meeting on September 6. John Lee, a former policeman, oversaw the implementation of Hong Kong’s national security law as its undersecretary of security. Credit: Isaac Lawrence / AFP

記者遭控煽動罪

2021年12月28日,黎智英和《蘋果日報》6名前僱員被加控殖民地年代的煽動罪,這條《刑事罪行條例》中的控罪訂明,意圖引起憎恨或藐視特區政府、香港司法,或激起對它們的離叛的任何行為,均屬犯罪,發表文章也算在內;而凡是「刊印、發布、出售、要約出售、分發、展示及/或複製煽動刊物」的人士,均可能被控,意即單是言論內容本身也可面對法律制裁。

入罪與否,全取決於言行是否被認定有煽動性,不必有任何行動。當局可單憑文章內容,推斷作者或刊印者是否有煽動意圖,無需考慮該等言論有否導致任何公共秩序被破壞,又或者煽動意圖能否實現,均可予以起訴,初犯罪成可判監兩年。

儘管國安法和《刑事罪行條例》的罰則各有不同,但被告人大多立即失去人身自由,因為兩者的保釋門檻比一般案件要高。法庭處理一般刑事案件時,通常都會批准保釋,反觀國安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非法官有充足理由相信其不會繼續實施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的,不得準予保釋。」由此,黎智英和《蘋果日報》6名前僱員涉及的案件今年5月轉解高等法院原訟庭排期審訊時,一直被還柙;到了今年8月22日,黎智英提堂時拒絕承認有關國安法的控罪,一旦罪成,可能被判終身監禁。

前後不到半年,全港讀者量數一數二、付費網上訂戶超過五十萬的上市報業集團便給幹掉。它的迅速消亡,反映適用於傳媒的法律出現根本性變動。簡言之,國安法給予港府一種足以扼殺私有產權丶言論自由丶人身自由以至法治傳統的有力武器。

表一:因應《港區國安法》而結業的媒體

*加山傳播和夠薑新聞在宣布停止運作後,間中有在臉書專頁上發表聲明或作出呼籲。

國安法給予港府一種足以扼殺私有產權丶言論自由丶人身自由以至法治傳統的有力武器。

徹底鏟除壹傳媒

香港當局亦開始連串行動,逼使《蘋果日報》的東主壹傳媒停止運作。《蘋果日報》和《壹週刊》停刊後,香港聯合交易所於去年7月去信壹傳媒,查詢它能否維持足夠的業務和資產以保持其上市地位。當時壹傳媒仍有經營台灣和北美的蘋果日報網上版,以及香港印刷和手機遊戲業務。

隨着四名董事離港和幾位高層人員被扣押,壹傳媒的困境日趨惡化。在港董事之中,僅得一人仍享人身自由,而最大股東黎智英的71%股權,由於已被凍結,因此無法行使其投票權。

另一個結束壹傳媒的方法就是清盤。2021年7月底,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委派審查員,調查壹傳媒有否管理失當。審查員於9月中提交中期報告,加上證券及期貨監察委員會的調查發現,陳茂波遂於9月底向高等法院申請將壹傳媒清盤。法院於10月中批准財政司司長委任臨時清盤人,以處理壹傳媒的資產,包括洽談出售台灣及香港的業務。

到12月中,高等法院開庭聆訊清盤申請,但此時壹傳媒餘下的四名董事已辭職三個多月。在壹傳媒沒委派法律代表參與聆訊,也無人提出異議下,法庭下令壹傳媒即時清盤。

Hong Kong financial secretary Paul Chan Mo-Po walks past media photographers before entering Hong Kong’s legislative assembly on July 13. In September 2021 Chan sought privileges from the High Court of Hong Kong to liquidise Next Digital following the seizure of the news outlet’s assets in June 2021. Credit: Vernon Yuen / NurPhoto / NurPhoto via AFP

新聞傳媒適應求生

面對言論自由環境出現極端變化,媒體沒有多少選擇。一是步步為營,盡力避過政治紅線,與國安法共存,同時做好最壞打算,減少損失。

《蘋果日報》停刊三日後,網上媒體《立場新聞》宣布立即將6月以前的評論文章下架,降低觸動紅線的風險,並暫停接受贊助,以免網站一旦被迫停運而浪費支持者的金錢;它同時做好最壞打算,就是先遣散員工,給予賠償,再重新聘任,以免資產被凍結後無法支付遣散費及人工;而八位董事中有六人辭任,只餘下二人。

傳統媒體爭取與國安法共存的同時,又保留所有文章。每天都刊發評論和專欄文章的傳統報章《明報》馬上作出反應,在每篇文章的結尾,加上類似免責聲明的註腳:「在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儘管《明報》加上免責聲明,翌日仍爆發爭議。該報一篇文章批評當局拘捕媒體負責人,實屬「大清算」,並有轉移視線以掩蓋立法會投票率低,反映「人心尚未回歸」的事實。三天後,北京在港喉舌《大公報》發表評論文章,質疑《明報》是否有意接替《蘋果日報》的煽動角色;並指文章後面附加的免責作用並無作用。警務處長蕭澤頤亦有類似看法,表示免責聲明既無保障作用,亦不能免去犯法言論的刑責。

當局至今未對《明報》採取行動,但有關評論卻叫人心生恐懼,因為一篇批評時政的文章,即使沒有挑起暴力、仇恨或叛離,報章依然無法安心。

表二:因新聞工作而被檢控的媒體人

《蘋果日報》(已停刊)和壹傳媒(已被清盤)

  •  串謀勾結境外勢力

     串謀妨礙司法公正

     串謀發布煽動刊物

  • • 串謀勾結境外勢力

    • 串謀發布煽動刊物

  • • 串謀勾結境外勢力

    • 串謀發布煽動刊物

  • • 串謀勾結境外勢力

    • 串謀發布煽動刊物

  • • 串謀勾結境外勢力

    • 串謀發布煽動刊物

  • • 串謀勾結境外勢力

    • 串謀發布煽動刊物

  • • 串謀勾結境外勢力

    • 串謀發布煽動刊物

  • • 串謀勾結境外勢力

    • 串謀發布煽動刊物

  • • 串謀勾結境外勢力

    • 串謀發布煽動刊物

  • • 串謀勾結境外勢力

    • 串謀發布煽動刊物

《立場新聞》(已結業)

  • • 串謀發布煽動刊物

  • • 串謀發布煽動刊物

  • • 串謀發布煽動刊物

網台D100頻道

  • • 串謀作出具煽動意圖作為

    • 洗黑錢

Media tycoon Jimmy Lai is escorted into a Hong Kong Correctional Services van outside the Court of Final Appeal in Hong Kong on February 1, 2021, after being ordered to remain in jail while judges consider his fresh bail application. Credit: STR / AFP

對新形勢最大反應的,是媒體自行了結,以免警員臨門時面對同一結果。

媒體和記者離港保安全

面對新環境,有些傳媒選擇出走。七年前在香港創辦、提供深入報道的收費網站《端傳媒》,於去年8月將總部搬到新加坡。執行總編輯胡婧在成立六周年的公告中承認,六年來「自由的道路變得愈加艱險」,香港新聞自由在世界的排名亦大幅下滑,但沒有解釋搬遷決定是否與《港區國安法》有關,只強調《端傳媒》會繼續報道中、港、台時事專題,並關注世界變化。

個別新聞工作者亦選擇離去。資深傳媒人韋安仕(Steve Vines)去年八月宣布離開他居留三十五年的香港。他自言是害怕國安法下的「白色恐怖」而離港返英,並指出「沒有心智正常者會認為,對新聞工作者而言,香港是一個安全的地方」。他向《金融時報》透露,自己被親北京人士視為眼中釘,並曾經遭到警告。

媒體自行結業

對新形勢最大反應的,是媒體自行了結,以免警員臨門時面對同一結果。《蘋果日報》停刊三天後,網媒《852郵報》以「政治氣候急轉直下」為由,立即將所有視頻下架。取得四萬人點讚的網媒《米報》,則決定於2021年7月1日關閉臉書專頁,理由是「人手不足」。另一曾獲人權新聞獎的網媒《加山傳播》,則於11月停辦,據說與創辦人馮達浚因參加民主派立法會初選被捕後不准保釋有關。馮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並還押候審。他申請保釋被拒,據報是由於官方曾指控《加山傳播》為「煽動平台」,該網媒隨即宣布遣散所有在港員工。

多數媒體仍抱觀望態度,直至《立場新聞》在國安當局強大壓力下倒閉(見下)。《立場新聞》創辦於2014年底,強調編採獨立自主,堅持報道真相,守護民主、自由丶人權等核心價值,並以非牟利原則經營,並屢獲新聞奬項,又兩度榮登香港中文大學民意調查的網上新聞媒體公信力排名榜榜首。

2019年反對可以把被控告人士送返中國審訊的修例運動爆發以來,《立場新聞》長時間直播反修例行動及警民衝突場面,不時被警方及支持政府人士針對。它的多篇報道,曾被多位特區高官及親北京媒體點名批評。

Hong Kong Police officers gather outside the High Court on July 30 for the trial of Tong Ying-Kit, the first person to be tried under the 2020 Hong Kong National Security Law. Credit: Isaac Lawrence / AFP

《立場新聞》的喪鐘

2021年12月29日早上,警方派出二百警力,搜查《立場新聞》,並拘捕六名現任及前任董事,凍結六千一百萬元資金。到了下午,《立場》便宣告即時停業,遣散六十多名員工,又結束英國分社。對於是次執法行動,時已升任政務司司長的李家超又重彈舊調,指責有人利用新聞從事非法勾當,是新聞界的「害群之馬」,當局定必嚴厲打擊。

不過,嚴辭譴責背後,不外是又一次以言入罪的檢控,當局單憑媒體發表的內容,推斷文章帶有煽動意圖,從而提出起訴。高級警司李桂華當時說得清楚不過,他指《立場》有多篇文章是煽動文章,意圖引人憎恨政府及香港司法,並煽惑他人使用暴力。他說另一些文章罪犯國安,不是煽動分裂國家及顛覆國家政權,便是呼籲外國制裁香港和中國等。

到2022年6月,《立場新聞》 前總編、前署理總編及《立場新聞》母公司均被控以「串謀發佈及/或複製煽動刊物」一罪。被告人雖沒被控以國安罪行,但《立場新聞》的資金仍被凍結。法庭已將案件排期10月31日開始審訊。

有《蘋果日報》的先例在前,《立場新聞》迅速瓦解,也就毫不意外。不過,今次觸目之處,是國安官員李桂華明言,「煽動刊物」不限於評論文章,還包括新聞報道。他解釋,國安處警員的著眼點不是針對諸如國際制裁的某類新聞,而是找出哪些報道有煽動意圖。換言之,所有報道都收入國安調查的範圍之內。

據報道,被指犯禁的新聞報道包括維吾爾族人受訪時批評新疆再教育營的狀況丶流亡海外人士談及國際制裁丶「泛民47人初選案」被還押者何桂藍的專訪丶前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副主席鄒幸彤獲「中國傑出民主人士」獎等等。

警方亦點名批評一篇以中文大學衝突兩周年為主題的報道,當中訪問一名中大畢業生,回顧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中大校園的激烈警民衝突,該篇報道被指「煽動仇警情緒」,美化違法行為云云。

Stand News editor Patrick Lam is handcuffed and escorted by police after the deployment of police to search the news outlets’ Kwun Tong premises on December 29, 2021. Patrick Lam and other Stand News editors have since been charged with conspiring to publish seditious content. Credit: Daniel Suen / AFP

總編輯及行政總裁李月華解釋,社會急劇變化,使她無法拿捏一個報道或一句說話會否觸犯法例。

更多新聞媒體冚旗

國安官員的執法考量,反映政治紅線正伸入新聞報道,頓時引起一陣倒閉潮。一些網上媒體如《知線新聞》、《香港獨媒新聞》丶《香港網絡廣播電台》等,迅即宣告停運。《知線新聞》表示,再無法確保記者及攝影師在國安法下安全無虞;《香港獨媒新聞》則為免誤觸國安法而決定解散。

2022年1月2日,成立五年丶屢獲新聞奬項殊榮的網媒《眾新聞》亦決定停辦。總編輯及行政總裁李月華解釋,社會急劇變化,使她無法拿捏一個報道或一句說話會否觸犯法例。在《立場新聞》倒閉時,《眾新聞》主筆楊健興已擔心「煽動」的界線寬闊,即使事實報道如指出防疫政策的毛病,若令市民對政府反感,亦可能被控煽動。四天後,他更坦承不能清楚掌握執法的界線,難以確保新聞工作人員的安全,無可奈何之下,只好停辦。

再隔一天,由著名時事評論員丶前立法會議員黃毓民創辦的《癲狗日報》,宣告結束網站及臉書專頁。黃解釋,《立場新聞》評論文章若被視作「煽動刊物」,《癲狗日報》難免「一定中招」。由黃創辦的另一網台MyRadio,則把香港製作的時事節目暫時全部下架。

總部設於美國華府的自由亞洲電台,亦為規避風險而暫停粵語頻道在香港製作時事節目。該電台於2月向節目評論員發出的電郵指出,鑑於香港「國安紅線」無處不在,身處當地的評論員與主持人得不到《基本法》對言論自由的法律保障,所以決定停止製作包括由中國問題專家劉銳紹及社會政策學者鍾劍華主持的三個時事評論節目。

網媒《熱血時報》則在2022年5月中遭國安處人員上門要求刪除一些涉及「危害國家安全」的內容,網媒負責人隨即按要求一一刪除,而警方則沒有採取其他執法行動。問題是,內容若無觸犯法律,當局何以要求移除?警方拒絕評論案情,《熱血時報》亦不願公開下架的內容。

然而,亦有傳媒像傳真社般若無其事地經營下去。該社於2015年經眾籌成立,以調查報道為主,曾經屢獲香港及區內的新聞獎項,訂戶除了本地傳媒機構,還包括英國廣播公司、路透社及《金融時報》等國際媒體。

今年4月,傳真社揭露,時任特首唯一候選人李家超的兩名兒子均與負責選舉特首的選舉委員會委員共事。5月初,該社又查出「安心出行」安卓版本的應用程式,內置人臉識別模組,但市民全不知情。

一日後,該社遭到黑客入侵,超過三千七百名訂戶的電郵地址被存取。到了6月10日,傳真社宣布,「是時候告別了」,並即日停辦,沒有解釋原因,但沒有提及有何財政困難。

新聞自由已死?

在國安法和煽動法的壓力下,一直支持民主並且有龐大讀者群的兩大獨立媒體先後倒下;另有至少十間較細的獨立媒體,認為無法承受風險而自行解散。因此,批評政府的調查報道及評論若非完全消失,也變得十分罕見。事隔一年,獨立的媒體已所餘無幾,他們都不能不有所顧慮,在政治紅線之間尋找生存空間。有部分依然深信新聞事業的目標是監察權貴,但現在為生存計,也必須幹一些過去所不齒的事,例如自我審查、避開敏感題材或者讓無聊故事佔去大量篇幅。形勢如此危急,新聞自由即使未正式死亡,起碼喪鐘已經敲響了。

在國安法和煽動法的壓力下,一直支持民主並且有龐大讀者群的兩大獨立媒體先後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