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廣播的消亡

香港言論自由報告

第5章

香港電台(港台)自詡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廣播服務機構,使用公帑為公眾提供服務,在免受商業利潤和政治干預的壓力下倖存了數十年。 如果過去這運作模式算是公共廣播,那麼自2021年3月1日,由政務官出身的李百全空降成為廣播處長,以及隨之而來的根本改變,港台幾乎難以維持其公共廣播的角色。

委任一名完全沒有媒體經驗的資深公務員為港台總編輯,標誌著它自此會轉變成一個唯命是從的政府部門。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將一個曾經享有很大程度編輯自主的公共廣播機構轉變為類似政府的宣傳部門,竟然不需花一年的時間。

李擔任廣播處長一年多後,於2022年7月晉升為保安局常任秘書長,即政府薪酬架構中首長級薪級表第八級(D8) 職位,意味著他在十六 個月內,在政府薪酬架構中躍升了三個等級 -- 可說是對他在港台取得的成績的犒賞。親建制網絡媒體《巴士的報》的政治八卦專欄作家Ariel援引一位政壇高人說,對此次晉升「並不感到意外」,形容李百全大刀闊斧地解決了港台「積存的問題」。「積存的問題」是建制派用來批評港台過往不受政府管控或不理會政府要求的說法。文章又引述一些立法會議員說,現在收看港台節目「舒服好多」。

然而,讓親建制陣營感到舒暢和提拔這名卸任的廣播處長的代價,是香港公共廣播服務的死亡。總部設在倫敦的言論自由倡導組織「第19條」在2005年指出,公共廣播服務機構在「保障公眾獲得多元化信息和觀點的權利,以及資訊和思想的自由流動」作出重大貢獻。 透過窒礙港台的發展,令香港曾經享有的多元化言論自由環境因此大大縮小。

商經局從提供管家服務到清理門戶

香港電台是香港第一家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廣播媒體,是一間為香港居民服務了近百年的半公共廣播機構。 自英治時代成立以來,一直處於介乎真正公共廣播機構和政府部門之間的尷尬位置。 港英殖民地政府多次嘗試將其轉變為真正獨立的公共廣播公司,但因各種經濟原因和政治壓力,包括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而告吹。

儘管缺乏正式和合法的位置,但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港台試圖通過派遣高級職員到英國廣播公司接受培訓、採用英國廣播公司的專業規範與守則,以及透過加入國際公共廣播組織等方式,努力維護編輯自主權不受殖民政府的影響,並強化其作為公共廣播機構的身份。

因此,港台在過去數十年被譽為區內享有高度公信力及專業認可的公共廣播媒體。一直以來,香港政府與港台之間的合作存在著一種不穩定的信任,後來雙方在 2010 年通過訂立《港台約章》,才正式確立彼此的關係。該約章釐定了港台與當時的政策局 --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商經局)、港台顧問委員會和通訊事務管理局之間的關係。商經局通常扮演港台管家的角色,意味著除了制訂關鍵的預算問題和解決結構及人事安排外,該局通常不參與港台的日常運作與管理。

然而,親北京陣營卻一直抱怨港台是反政府、反華勢力的溫床,沒有盡忠職守履行作為政府部門的任務,而在2019年震撼全港的社會運動期間,該台對反政府抗議活動進行了現場報道,更是觸怒了特區政府、警方和親北京團體。

令人驚訝的是,將一個曾經享有很大程度編輯自主的公共廣播機構轉變為類似政府的宣傳部門,竟然不需花一年的時間。

Supporters hold posters as 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RTHK) producer Bao Choy Yuk-ling (not seen) speaks to the press at the West Kowloon Courts building in Hong Kong on April 22, 2021, after she was found guilty of improperly searching a public vehicle licence database to help track down the perpetrators of an attack on democracy supporters by government loyalists. Credit: Anthony Wallace / AFP

港台管理層作出輕微讓步,開創了跟隨中國政府政策的先河。在播放英國廣播公司的世界新聞節目超過四十年之後,將停止轉播有關服務

威嚇轉為全面攻擊

2020年年初,備受爭議的諷刺節目《頭條新聞》令港台成為政治風暴的中心。香港警方投訴其中一集嘲諷警隊後,港台高層暫停了該節目;幾個月後,警方逮捕了港台《鏗鏘集》的特約監製蔡玉玲。蔡以調查報道方式製作了一集關於2019年7月21日一群白衣暴徒在元朗襲擊示威者的紀錄片,曝露當局對事件反應遲緩。政府事後立即加大改革港台的力度。

2021年2月初,政府官員發布了一份關於港台治理和管理的報告,譴責該廣播機構在履行編輯職分上「嚴重不足」;商經局還宣布提前終止時任廣播處長梁家榮的合約;港台在 2021-22財政年度的預算更被削減 了百分之四點六,電視部的公共事務組撥款更被削減高達百分之九點二,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對港台的懲罰。

在政府壓力下,當時的港台管理層作出輕微讓步,開創了跟隨中國政府政策的先河。北京的中央政府於2021年2月中旬宣布,英國廣播公司的世界新聞將在中國境內停播,因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認為,英國廣播公司的世界新聞有關中國的報道「嚴重違反」廣播管理規定,包括「新聞應當真實、公平的要求」,以及不能「損害中國國家利益」。同一天,香港電台即表示,在播放英國廣播公司的世界新聞節目超過四十年之後,將停止轉播有關服務,引發外國政府和記者組織的關注。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主任瑞凱德(Keith Richburg)稱,港台這決定「令人驚訝」,因為除非港台收到「某些指示」,否則管理層應該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他進一步表示,鑑於香港「仍應享有高度自治」,這決定反映了「令人非常憂慮的跡象」。

然而,這行動未能滿足那些想改造港台的人。香港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向立法會公開承認,港台兩年內接獲七宗經證實的投訴,必須立即進行整頓。 自北京於2020年6月30日對香港實施《港區國安法》後,這家廣播機構成為其中一個主要被針對的對象;港台之前與一眾民主派政治人物、香港的公民社會和國際媒體組織的聯繫,頓時成為政府打擊的目標。這些活躍於社運的團體和個人,被指控為造成社會動盪和不穩定的主因。

Carrie Lam, former Chief Executive of Hong Kong announces the invocation of the colonial-era Emergency Regulations Ordinance to ban the use of face masks for protestors, leading to widespread arrests. Lam would later use the Emergency Regulations Ordinance to increase control over Hong Kong’s democratic processes. Credit: Vernon Yuen / NurPhoto via AFP

港台整頓工程於2021年3月正式啟動,香港政府首先任命長期擔任政務官的李百全出任廣播處長

香港電台的去殖化和重新調整

港台整頓工程於2021年3月正式啟動,香港政府首先任命長期擔任政務官的李百全出任廣播處長,接替提早卸任的梁家榮。這個職位過往由港台內部資深員工擢升或外聘香港新聞機構的行政人員擔任。李百全的任命表明,港府有意放棄不干預的做法,不僅明確加強港台與官僚架構之間的聯繫,還重新直接掌控該機構的日常管理。

李百全對港台的全面控制體現在多個層面,包括任命高級管理人員、改變編輯方針和重新釐定節目製作方向。

李百全上任後,更多親政府人員獲聘擔任港台高級行政職位。2021年4月中旬,他宣布任命幾名來自不同政府部門的高級職員,包括前行政署署長蔡潔如出任港台顧問;曾任商經局高級政務主任的張恩慈,升任為港台高級經理(特別支援);及兩名前通訊事務管理局職員陳志輝和黃慧賢,為港台管理層提供特別支援。2021年9月,原海事處副處長施金獎調任香港電台,接任副廣播處長空缺。李百全離職後,他更成了署理廣播處長。

港台聘用更多職業官僚執掌高級職位,不僅阻礙了原有專業製作人員的晉升前景,還令港台的管理風格和政策方向與其他政府部門看齊。

同一時期,港台還經歷了經驗豐富的專業團隊大量流失。據報章報道,在李百全上任後的三個月內,至少有十八名員工要麼自動辭職,要麼被解僱。電視部公共事務組的工作人員受到的打擊最大,辭職者包括公共事務監製李賢哲、《香港故事》執行監製方曉山、《頭條新聞》執行監製廖慧玲、高級執行監製薛有德和獲獎記者唐若韫,以及電台部的助理廣播署長周國豐;以向政府官員提出尖銳問題而著名的記者利君雅,則不獲續約;香港電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主席趙善恩,以政治要求日漸增多和制度化不公義為由,於2021年 4月下旬請辭。

直言不諱、經驗豐富的記者和主持人也受到影響。香港外國記者會前會長韋安仕(Steve Vines)、一台主持區家麟和二台節目主持人曾志豪,因工作環境日趨複雜,不是被解僱或終止合約,便是辭職。香港電台回應說,有關變動,是節目、人手和廣播安排的「恆常檢討」結果;不過,大多數離職者都提及政治原因,例如韋安仕離職前便曾表示,對於一個具批判思考的人來說,留在港台的時間似乎已經結束。改革後的港台顯然不再是一個包容不同意見的地方。

採用從上而下的管理風格

港台組織架構內的管理系統也出現了深遠的變化。過去,廣播處長作為總編輯,很少插手節目內容及製作手法;不同部門或分部的執行監製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可以決定節目內容及製作形式。

然而,從2021年3月開始,由廣播處長領導的九人編輯委員會,有權審查所有節目內容,並就製作的細節向記者和導演發出自上而下的指令;又鼓勵監製們「在規劃的早期階段,向編委會提交節目計劃以供審查,使該委員會能更加積極主動地指導製作過程。」這種「向上匯報」制度讓港台管理層把爭議性議題得見天日前予以扼殺。

2021年9月下旬,一份長達九十頁的文件正式發給港台所有員工,列明編輯職責、政策和流程。該文件以舊版本為基礎,但更著重國家安全,強調港台節目不得激起或加深對中央或香港政府的仇恨、歧視或敵意。它指出,「在任何情況下,我們的節目均不得提供平台鼓勵、煽動、宣揚、美化、認同或同情任何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或活動,或以其他方式包含任何違背國家安全利益的內容。」

新的守則還禁止記者將民主台灣稱為一個國家或類似國家的實體,以符合北京對該島的領土主權;另又指示他們與外國政府和「政治組織」的接觸中「保持謹慎」。不遵守規定的港台員工可能會受到紀律處分。

作為國際記者聯會屬會的香港記者協會,對守則部分措辭內容含糊表示關注。它表示,指令式的風格可能不利於節目的製作和質量,敦促管理層不要走上獨斷獨行的道路,須與港台職工會溝通,以解決後者關注的問題。

A Hong Kong and China Flag flies on top of the RTHK Television House in Hong Kong on April 20, 2021. Credit: Vernon Yuen / NurPhoto via AFP

隨著權力結構、管理方式和製作方針的徹底整頓,港台朝著成為政府喉舌的新方向邁進。

新身份是政府喉舌

2021年年底,港台整肅行動已基本完成,港府將這一過程視為一次大掃除。隨著權力結構、管理方式和製作方針的徹底整頓,港台朝著成為政府喉舌的新方向邁進。

它的服務重點將針對中央和香港政府,而不是本地觀眾。例子包括2021年12月4日創建了十集五分鐘系列的節目,以宣傳中國憲法;幾個月前,港台31台獲邀加入中國國家廣播集團,播放讚美執政共產黨和宣傳愛國主義的節目。而為了慶祝建黨一百周年,香港電台亦不得不播放中央電視台製作的相關節目,其中包括優秀黨員頒獎典禮和一系列關於1948-1949年幫助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的戰役。

一些節目甚至成為個人宣傳的工具。時任特首林鄭月娥於2021年4月獲得了她首個個人主持的節目,該節目在二十 天內每天播出四次,讓她可以自由地宣傳北京的新選舉規則和她的公共政策,而毋須面對來自獨立記者的挑戰和質疑。節目共有四十 集,由政府新聞處負責協調。外界批評特首利用這些節目為她的連任鋪平道路 -- 雖然最終未能如願。可見港府干預節目製作決定,是為了促進政府的自我宣傳,而不是讓港台履行作為第四權的監督職能。

港台電台部的華語歌曲流行榜的公信力也受到質疑。2021年8月,只在香港電台31頻道播出的中國愛國劇《號手就位》,其主題曲登上了排行榜首位,但它在一周前仍排名第16 位,其迅速飆升引發批評,報紙援引不同網民的批評說,這是造馬、排行榜的自我了斷。

審查和砍節目取代編輯自主

改革後的港台還實施了新的審查制度,無情地刪除所有政治敏感和富有爭議性的節目、主持人及內容,不論這些話題和內容是否重要或受歡迎與否。港台的節目質素將不再基於專業判斷和新聞價值,而是取決於政治正確和對政府路線的忠誠度。

審查幾乎在整個製作流程中出現,包括取消整個節目系列、刪除或重新安排即使已經完成製作的節目、禁止創意,甚至叫停一些已經安排錄影的節目或採訪嘉賓等。

作為總編輯,李百全可以決定播出那些節目。在接手後的一個月內,六個時事節目被叫停。李處長以強硬的方式進行直接審查,每周一次名為《五夜講場》的圓桌會議,原本讓社會科學學者發表他們的觀點,但卻要讓位給中國大陸的戲劇。

《香港家書》是每周日早上的電台時事節目,邀請來自不同背景的政界人士和公眾人物就各種問題發表意見,在播出近三十年後於2021年7月戛然而止。港台以新節目《Hashtag Hong Kong》替代,改為播放音樂和邀請非政府組織或非牟利組織討論民生問題。

與連串審查事件同時發生的,是香港政府和親北京人士就港台被指偏向民主政客的問題不斷施壓。屯門區議員巫堃泰寫的一封感謝在囚人士犧牲、並祝他們復活節快樂的「家書」,原定2021年4月播出,但在播出前三天被抽起,改為播放港台前顧問委員會主席陳建強的來信。港台回應稱,這是一次正常的節目調動。

因為迴避政治敏感話題,港台備受輿論批評。港台節目顧問團其中十九名成員於2021年3月發表聲明,譴責廣播處長刪除節目內容的行徑是漠視港台對編輯自主和新聞自由的承諾,將香港電台變成宣傳機器,而不是作為鼓勵公民社會的平台。聲明聯署人為此表示憤怒,稱此舉違反了香港電台的約章。

儘管面對社會批評,港台管理層仍繼續取消被認為有爭議的節目,長壽英文時事節目《脈搏》(The Pulse)便在2021年7月被砍掉。該節目訪問世界衛生組織高級官員時,問及台灣應否加入成為世衛組織成員,令節目迅速走紅;親北京團體指責記者唐若韞利用公帑煽動台獨,導致她最後辭職。而該節目主持人、資深記者韋安仕隨後亦離開工作了三十五年的香港,形容香港當前的媒體局勢為「白色恐怖」。

另一個具爭議的行動是在2021年7月暫停了電台節目《中國點點點》。過去十多年來,該節目於周一至周五下午播出,是港台最著名的廣播節目之一,節目以「認識中國多一點」為口號,讓嘉賓暢談中國大陸時事和民生問題。港台拒絕就停播提供解釋,而來自建制派立法會議員葛佩帆的投訴可能是一個線索。她在2021年4月討論預算案撥款的會議上向李處長指出,收到很多投訴,當中,《中國點點點》是有問題的節目之一;她進一步表示,該節目被批評為抹黑和詆毀中國大陸,質問處長如何更好地監控節目內容。

其他受影響的節目包括現場直播節目《城市論壇》,該長壽節目已經播放了四十一年,終於在2021年9月結束。這個論壇式節目提供一個平台,讓發言的嘉賓可以從不同角度討論社會議題,並回答觀眾的提問。另一個審查的例子與論政節目《議事論事》有關,原定於 2021年5月底播出的一集被抽起,據聞管理層對民主派人物余若薇主持其中一個環節和節目末段出現有關「六四馬拉松」長跑的新聞片後感到不滿,指末段播放的片段未經廣播處長「最終審批」;但節目製作人員反指,在末段播放新聞剪輯片段而毋須審批是該節目的一貫做法。港台高層指責監製違反審批程序後,該節目随即外判給一支由在親北京報章工作的記者領導的製作團隊,而涉事的港台製作組在個案調查期間被取消節目製作工作。

港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的代表就此要求管理層提供具體指引,並向員工和公眾解釋其編輯理據

「敏感」內容備受抨擊

另一個備受抨擊的時事節目是《鏗鏘集》。儘管該節目如常播放,但一些敏感的故事卻被抽起,例如香港網絡新聞的發展、本地一所大學打壓其學生會、「完善選舉制度」、釣魚台島爭議等節目,均一一被編委會否決。與1989年6月4日天安門廣場鎮壓事件、2019年元朗暴民襲擊抗議者的後續事件等相關話題也被砍掉。

管理層一再強調,未來的節目不能涵蓋政治話題。港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的代表就此要求管理層提供具體指引,並向員工和公眾解釋其編輯理據,但遭到管理層拒絕。高層管理人員禁止製作這些課題後不久,便外聘承包商製作其他《鏗鏘集》內容。

在新的審查制度下,非時事性節目也受到影響。2021年8月,藝術家江耀榮收到香港電台一個文化節目的採訪邀請,讓他談談其透過文物探索香港人身份的「香港百物檔案館」展覽,由於親北京人士一直抨擊獨立香港人身份的想法是不愛國,他不確定新的港台將如何處理這個敏感話題。最後,監製沒有拍攝展覽中任何涉及政治的文物,例如親北京和民主陣營報紙的影像,只是專注於舊式錄音設備,但在預定播出前一天,香港電台的一名員工打電話給江先生,告訴他高層決定取消預定播放的訪問。

支持民主活動的歌手也被香港電台禁播。在電台頻道工作的唱片騎師表示,在 2019年抗議活動後,他們收到指令,不要播放包括何韻詩和黃耀明在內的流行樂壇歌手的歌曲。《明報》在2022年1月下旬報道稱,港台管理層已告知主持人,不要播放十名歌手和樂隊的新歌或舊歌,儘管他們與政治無關。該報道得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唱片騎師證實,他告訴記者,有關禁令甚至影響到節目的製作。根據該份黑名單,受影響的本地歌手包括流行搖滾樂隊Rubber Band、C All Star和 Dear Jane,以及歌手 Serrini、謝安琪、方皓文及許廷鏗。港台沒有否認黑名單的存在,一位唱片騎師也證實,電台會審查所有參加節目的受訪嘉賓。顯而易見,港台現在的審查已經在非常微觀的層面進行。

A Barricade with an RTHK logo at RTHK Television House in Hong Kong, China on April 20, 2021. Credit: Vernon Yuen / NurPhoto via AFP

為「公眾」服務的公共廣播機構不再服務公眾

香港政府有明確的願景,就是要把港台變成維護國家利益、國家認同和國家安全的宣傳工具;至於公共廣播機構的內在價值,則不再受重視,因為中國的政治制度不容許公民社會、公眾利益、編輯自主或第四權等概念存在。在老眼中,公共廣播機構與其他媒體一樣,都是為了支持政府,而不是為公眾充權。

「公眾」的組成部分似乎已經從新的港台消失了,這個廣播機構不再需要其他公共組織或公眾的認可。例子之一,是港台作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決定:撤回所有已提交任何本地或海外參賽的作品,即使獲獎亦拒絕接受獎項。儘管部分節目已獲提名香港人權新聞獎、紐約音樂節電台獎及其他本地新聞獎項,但港台已通知各主辦單位撤回提名的決定。管理層解釋,「正在檢討遴選機制」;香港記者協會和港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對此決定表示「極度遺憾」,並表示這種否定員工努力的做法殊不公平。《明報》援引一位匿名員工的話說,此舉違背了港台的卓越文化。該員工反問新管理層是否擔心節目可能獲獎,寧願節目沒有觀眾收看。

港台不再將向公眾問責作為優先選項,至少在知會公眾有關節目安排或內容調動方面如是。在李百全剛當上處長的幾個月裡,超過十二齣新節目從原來播出的時間被抽起,而且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作出調動;另外,又把二百多集已播出的紀錄片節目《鏗鏘集》和新聞時事節目《脈搏》從YouTube頻道下架。

此外,社交媒體作為港台節目備份和延伸功能也發生了變化。港台管理層於 2021年5月決定,將所有港台在YouTube和 臉書上的節目只保留一年,意味公眾無法再檢索較早期製作的節目。中小學教師認為,有關改動為他們帶來不便,因為他們習慣使用網絡上的港台節目作為教材。

2021年年底,港台在其網站底部宣布,將「暫停」十二個節目在臉書、Instagram和推特等社交媒體專頁,有關專頁由個別節目製作團隊負責;其後又宣布,發布有關電子學習、文化和音樂等多媒體內容的港台WEB+亦將會關閉。該專頁感謝觀眾多年來的支持,並呼籲他們繼續支持港台官方的臉書頁面。如此安排,將阻止觀眾向個別節目製作人員給予直接回饋的機會,令公共廣播機構更加脫離群眾。

港台脫離群眾的進一步證據,可以從該台撤回支持自1984年協辦的大專校際辯論賽可見端倪。2021年12月,大專辯論賽的籌委會發信邀請港台協辦2022年大專辯論的決賽和半準決賽,但港台拒絕接受邀請。

解散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團的重大決定,也表明港台脫離公眾的決心。節目顧問團自1993年成立,由一百四十名成員組成,包括來自學術、文化和體育界,以至區議會的人士,代表了社會不同的持份者,讓港台高層從中收集重要意見,但顧問團在2022年4月30日任期結束後便停止運作。

港台發言人在5月初解釋,由於計劃簡化港台的諮詢架構,已另尋渠道收集民意。然而,港台此舉廣泛被外界視為對公眾充耳不聞。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講師梁麗娟表示,自上而下的節目製作方式使港台沒有必要傾聽公眾的聲音,亦表明了香港電台現在所扮演的政治角色。

香港政府有明確的願景,就是要把港台變成維護國家利益、國家認同和國家安全的宣傳工具

略掉的新聞和硬套北京調

與被砍掉的節目不同,新聞報道的變化對公眾來說是不太明顯的。被視為敏感的新聞有時會被審查掉:一些議題在提案階段已被擦掉,其他議題則可能在新聞材料收集完成後被擱置。由於這些故事從未播出,公眾可能不知道它們已被消失。如果某些敏感題材太過重要而無法取消,便會被淡化,1989年6月4日北京鎮壓民主運動周年紀念的新聞就是很好的例子。

新的廣播處長上台後,情況變得更糟。自我審查毋須遮掩,不跟從政府立場的民主派學者和其他評論員則會被列入黑名單。

這種排拒不僅限於政治。2022年2月中旬至7月下旬,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員工收到口頭指示,不得採訪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原因欠奉。未必與政府立場一致的梁子超,頗受記者歡迎,尤其是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而他被列入黑名單的時間,恰逢香港第五波疫情高峰期,每日新增病例曾超過一萬宗,以致醫療設施不勝負荷。隨後,沒有任何理由下,員工又可訪問梁醫生。有人猜測,這可能與處長李百全的離任有關。

更糟糕的是,港台又發布了一項政治指令,聲言要跟隨「一個中國」原則。這份在2021年7月20日發布的內部通知,概述報道台灣應使用的新聞術語。台灣政府堅稱是一個獨立國家,而北京則視台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並誓言在必要時以武力收回。這份備忘錄訂明,不能明言或暗說說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因此,諸如「國家」或「中華民國」(台灣的官方名稱)等詞語不能用,「台灣總統」和「台灣政府」也被禁,須稱為「台灣領導人」和「台灣當局」。

這一份發給全體員工的備忘錄指出,香港電台「使用與台灣有關的術語時要保持高度謹慎」。然而,管理層未能解釋為何在香港的高度自治理應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或者主流報章仍繼續提及台灣政府和總統時,港台更改這些稱謂。

台灣外長吳釗燮成為備忘錄的首個「受害人」:在報道台灣於立陶宛設立代表處時,吳釗燮的頭銜在港台的中文新聞報道中被稱為「對外交往部門負責人」。

港台對新聞的選擇和重視程度也變得愈來愈接近中國大陸媒體。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8月2日至3日訪問台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次訪問獲得全球主要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奇怪的是,在她抵達台灣的那天,香港電台卻對這則重要新聞視而不見,唯一提到與這次訪問相關的報道,是中國外交部和全國政協在北京的譴責。

翌日,在港台中文新聞網的「即時新聞」網頁164條新聞中,只有13條與佩洛西訪台有關,而且全是中國和香港官員以及建制派陣營的譴責;對佩洛西在台灣的活動和講話,則隻字不提。

對兩岸和中美關係影響如此巨大的事件,理應在叩應節目中進行激烈討論,但香港電台的中文台在早晨和午間節目對這個議題保持沉默。叩應節目通常會邀請各界嘉賓探討香港及海外的熱點問題,然而,在訪問台灣的前後一星期,沒有嘉賓獲邀討論有關議題。

除了堅守中國的官方路線外,節目非政治化可能是港台冷待佩洛西訪台的另一原因。已退休的民政事務局首席助理局長吳漢華8月中旬在《明報》撰文稱,他發現港台兩個時事叩應節目在他寫這篇文章之前的兩、三個月內,都沒有討論任何政治事件,談的全是民生問題。

吳漢華猜測,迴避敏感話題是出於謹慎,以免港台誤踏《國家安全法》「紅線」。但他認為,如果連政府電台都覺得有需要如此透徹地自我審查,政府很難說服市民國安法不會妨礙言論自由。他續稱,港台節目的非政治化可能會促使聽眾轉投其他嘩眾取寵的媒體。

Visiting US House Speaker Nancy Pelosi waves to journalists during her arrival at the Parliament in Taipei on August 3, 2022. Credit: Sam Yeh / AFP

承擔國家任務的政府部門

到2021年年底,港台已經徹底改變,許多舊元素幾乎認不出來。然而,新的香港電台仍在繼續發展。其中一項發展,可能是港台在架構上與商經局分離,並由新成立的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管轄。由前行政長官董建華創辦的團結香港基金於2022年5月發表《藝術與創新報告》,提出改革現有政府決策局和部門,並呼籲制定全面的行業發展藍圖,以科技引領香港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

報告建議政府應考慮成立一個新機構,或合併現有的部門或機構,例如港台、創意香港和藝術科技專責小組。這個新的局將負責設計一個藍圖,回應中國的行動和呼籲,同時配合當前發展的需要。

雖然現時很難預測文體旅遊局成立後會出現什麼情況,但港台很可能需要進一步與其他政府部門整合,並在壓力下,更積極和主動地履行國家職責。

不跟從政府立場的民主派學者和其他評論員則會被列入黑名單。